何建明著《上海表情》。作家出版社供图

编者按:近日,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的新书《上海表情》出版,回答了“上海为何能打赢疫情战。”

今年初,何建明因新冠肺炎疫情滞留上海。在几个月里,他通过观察和采访,记录了上海抗疫工作从开展到取得成效的过程,并用深情的笔触写下了自己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想,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“人民至上”的温暖底色。

“民族危难之际,作家不能缺席。”何建明在接受人民网文娱部记者专访时说,“上海表情”是丰富的、坚毅的、生动的、精彩的,“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,也彰显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,让我永远不能忘怀。”

只身一人滞留上海 用眼睛去感受和观察

人民网文娱:因疫情而滞留上海的日子里,您大部分时候都“宅”在酒店里吗?通过哪些方式更好地观察“上海表情”?

何建明:事实上,从1月15日至8月底,除了两次各有一个星期离开外,我都在上海。最初的一、二十天我“宅”在酒店,后来就经常出去采访了,所以观察“上海表情”,途径其实有多种:最多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、去观察。特别是春节前后的那些日子,大家都心情紧张,多数人回到了家里,而我只身在上海,又住在酒店,所以观察的面比一般人要广泛些。

那段时间,我注意到上海的马路上车子和行人特别少了,最后到了几乎没有车、没有人的地步。尤其是晚上,我在黄浦江边几乎看不到一个人,平时这些地方都是熙熙攘攘、车水马龙。我到商店,去观察物资供应情况和百姓的购买东西时的表情,包括我自己的表情——紧张和恐慌;后来我有机会到街道、社区,甚至机场和上海治疗新冠患者的医院去,在那里看到的各种“表情”就更丰富、复杂,所有的表情让我记忆犹深。

何建明近照。作家出版社供图

人民网文娱:在防疫、医治患者等方面,上海有哪些“硬核”举措?

何建明:上海防疫方面的“硬核”举措非常多。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:一是市委、市政府的决策和对百姓的关怀,在第一时间决策、第一时间行动、第一时间拿出让城市和人民放心的实际工作与措施,第一时间确保这个城市的安全和对国家、对其他省市区的共同防疫责任;二是管理上的专业与科学水平高。尽管大家都是第一次经历新冠肺炎疫情,但上海从一开始就在科学、有序中进行各种防疫布置,每一步都扎实、有效。

比如,他们对所有发热门诊的监控、将所有患者安排在统一的地方治疗、对主要风险点的把控、对浦东机场等输入地的管理与安排,几乎是滴水不漏。同时,他们又能集中主要力量,阻挡病毒传染源、尽力治疗患者,有效地发挥了上海医治方面的优势,充分利用好医务专家的资源;第三是人民战争打得好,动员能力极强,百姓的自觉意识强、小区管理强、相互监督力度强,这些都是“上海表情”与众不同之处。

“上海表情”丰富多彩 彰显新时代的中国精神

人民网文娱:在您看来,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有哪些特点,有助于整个城市渡过这次疫情危机?

何建明:首先是市委、市政府的决策出发点好,站在为人民服务、为人民城市服务这个意识点上。他们做事首先想的是2400万市民的安全健康,真正做到了“人民至上”“生命至上”“健康至上”。

另一个方面是讲究管理的科学性,比如在防止输入性病毒的浦东机场工作中,创造性的“闭环”经验,堪称防疫的科学典范;在小区管理中,群众智慧的发挥是一流的。

人民网文娱:“民族危难之际,作家不能缺席”。您在这次写作过程中,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?

何建明:我觉得像这样的大疫情时期,作家一定不能缺席。从2003年到现在的十几年中,几乎所有国内出现的大事我都在现场。我认为,当国家、民族、人民遇上大事时,我们作家绝对不能躲起来,必须冲在前,去记录下大事中我们国家和人民是怎么走过来的,有哪些值得我们传扬的,有那些需要去总结的。不到现场,不可能了解事件的真正情况。

何建明在“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”现场。作家出版社供图

人民网文娱:在这次对“上海表情”的记录中,最打动你的部分是什么?

何建明:太多了。比如,上海市各级领导,从疫情开始到六七月份,他们都在防疫一线。我知道一个细节:每天晚上市里都开会,要讨论和研究当天全市的疫情和下一步的工作,有时一开会就是几小时。

防止境外输入的战斗,上海战“疫”打得惊心动魄,直到现在还有一批防疫干部、医生仍然在浦东机场……我甚至被一些外国友人自觉投入防疫战斗而感动。在采访过程中,我碰到了韩国、意大利等外籍人士主动在小区门口值班,这些都让人感动和难忘。我书中有一节叫“疫中小夜曲”,写的是我和一群流浪猫的故事,感动了我自己,也感动了许多读者。

总之,“上海表情”是丰富的、坚毅的、生动的、精彩的,是一个特殊时期中的特殊表情,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,也彰显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,让我永远不能忘怀。

 
 
(责编:郭冠华、韦衍行)
责任编辑:晨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