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穗助力扶贫》。王 菲绘

  如果把文学比作浩瀚的天空,典型形象就如灿烂的星座;如果把文学视为连绵的山峦,典型形象就如座座高峰。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,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,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。

  在每个文学发展阶段,“新人”都是典型形象的重要类型之一,以突出的美学价值留存在一代代读者的记忆中。当代文学只有创造出顺应历史潮流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、具有时代精神特质的新人形象,才能真正发时代之先声、燃前进之灯火,承担启迪思想、陶冶情操、温润心灵的使命。

  塑造新人是文学的使命

  文学意义上的“新人”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。“新人”之“新”不仅包括自然时序的内涵,而且具备以社会发展史为依托的价值判断。“新人”是历史变革和时代进步的记录者和推动者,也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担当者和引领者,代表着改变现状的实践力量,有着得风气之先的敏锐心灵,又有敢为天下先的蓬勃朝气,最深刻也最生动地反映出历史的发展阶段及其精神面貌。正因如此,当我们回望历史,眼前总会浮现一个个鲜活的文学形象;当我们品读文学,总能在新人形象中感受历史的脚步、时代的脉搏。时代和新人是如此紧密地融合在一起,以至于人们常用新人形象标记一段岁月或一个群体:合作化运动中的“梁生宝”、改革年代中的“乔厂长”、知识分子“陆文婷”、奋斗青年“孙少平”,都是如此。

  积极回应时代课题

  一切有价值、有意义的文艺创作总是充满现实感。创造新人形象的过程,是文学介入时代、反映生活的过程,也是文学对社会进步发挥“实质性功能”的过程。正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,文学以一个个富有时代气息的生动形象,让人们在希冀中感动,在苦难中不屈,迎着光亮勉力前行。从鲁迅、郭沫若、茅盾、巴金、老舍、曹禺到刘心武、路遥、蒋子龙、陈忠实、铁凝,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完美地回答了时代问卷,和他们创造出的典型形象一起为历史所铭记。

 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,波澜壮阔的伟大画卷徐徐展开,传统的社会领域、行业和群体在自我革新中发生深刻嬗变,新的读者群体渐次涌现,酝酿和抒发属于自己的文学趣味和美学诉求。当下中国经过数十年经济高速增长,正迎来经济发展动力的历史性更替,促使人们重新感知社会发展节奏,调整生活状态和心态;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,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、时空观念和情感世界;人民不断提高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,促使文艺求新求变,受众的分众化审美需求日趋明显。这些正是文学塑造时代新人的土壤。

 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:“文学其实是一种精神性保持和流转的功能。”形象是文学的语言。文学创造新人的过程,本质上是时代精神寻找形象载体的过程。这就要求作家既从本质上、总体上把握时代主题和发展趋向,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中描摹普遍性的人类情感;又要洞悉社会肌理,深入了解分众化、行业化、碎片化的生活。不管是扶贫干部、驻村第一书记、海外维和官兵,还是网络工程师、天使投资人、网购配送员、职业电竞员,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。只有关注和刻画具体而生动的“这一个”,新人形象才拥有时代气息和生活质感,才能与读者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。当下文学对时代新人的塑造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,尤其是从作家自身的方面看,有的心态浮躁,失去了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耐心观察,又缺乏深入扎根生活的勇气和实践,对新生事物感到陌生隔阂,流连在浅薄地反映生活的皮相,醉心于一时的喧哗热闹;有的为了抢占题材,急于求成,故意制造话题,却导致人物扁平,缺乏真实感。这些都是亟待改变和扭转的问题。

  以新人为时代立传

  创造新人形象的过程,是作家艺术灵感与生活积淀的互相激发,也是创作理念与文学技巧的互相融合。如恩格斯所言,典型人物应是“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,同莎士比亚剧本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”。这些年,文学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,长篇小说出现“井喷”现象,网络文学更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,佳作频出,涌现出一系列崭新的典型人物。《海边春秋》里的刘书雷、《经山海》里的吴小嵩、《战国红》里的陈放,是改革大潮下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的新人;《雾行者》里的“仓管员”群体、《景恒街》里的城市白领,揭开了文学此前不曾深度介入的社会新领域;在一些网络小说中,也不时能看到海归精英、电竞少年等的身影。然而,与新时代的现实生活及其文化风貌、精神气质相比,新人形象创造的空间还很大。

  真正立得住的典型形象必须经受时间的冲刷和岁月的淘洗,但成功的新人形象,从作家笔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,往往就会带给人欣喜和感动。要做到这一点,作家必须树立创造新人形象的历史使命感。如果一个创作者把文学视为“产业”,把作品等同于“产品”,一味迎合市场和消费社会的金钱逻辑,甘于在流水线式的“创作”中做码字工,或者把创作等同于一己悲欢的表达,沉迷于把玩生活的碎片、情感的“秘史”,甚至认为文学越远离时代和生活就越纯粹,就无法为文学的天空增添新的星光。而当一个作家沉潜到生活的内里,以勇气直面生活,以智慧剖析生活,潜心提炼属于自己的“独特生活”,就踏上了创造新人形象的正途。此外,当代生活的复杂性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给作家把握现实中的“新人”带来一定困难,还需要业界和文学组织持续为作家提供机会。

  脱离现实的“新人”是虚妄的,就事论事的“新人”则是扁平的。高尔基说,要知道过去的现实、现在的现实和未来的现实。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,可能性不是无根据的猜测,它以现实为基础,又包含现实将要前往的方向和路径,因而有时表现为现实生活的未来形态。一切既成事实并非生活的全貌,必须加上可能成为事实的那些,才是生活的总体面貌。文艺应当反映的正是这样的“生活”。新时代的作家在遵循“杂取种种合成一个”的创作规律基础上,还应以文学家的敏锐、社会学家的缜密、史学家的洞察和哲学家的思辨,主动探究生活中丰富的“可能性”,把创新的灵感转化为感人形象,为时代画像、为时代立传、为时代明德。

  (作者系《中国文艺评论》杂志副主编)

 
 
(责编:刘颖颖、丁涛)
责任编辑:晨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