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乌蒙深处的剧照海报,图片来自网络
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贵州省黔西市化屋基的游子,当看到电视剧《乌蒙深处》的镜头穿过熟悉的喀斯特独有的笋子岩中峰,俯瞰苗家几何形状的吊脚楼,耳畔突然听到夹杂着化屋方言的对话与小花苗人芦笙的悠扬旋律,心底积压几十年的故土情怀瞬间被唤醒。这部扎根乌蒙的电视作品,没有浮夸的乡村新样,没有标签化的地域呈现,而是以近乎纪实的镜头,将故乡的山水之灵之意味、人文之气韵与发展之变,编织成一幅鲜活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长卷。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乡村振兴的影像叙事,更是一场让游子与故乡重逢、让中国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情感共鸣。

乌蒙深处的剧照,图片来自网络
电视剧《乌蒙深处》最动人的底色,是对故土真实人情世故的精准捕捉。编剧欧阳黔森历时多年深入贵州9个市州、36个县、156个村寨,蹲点毕节化屋村的“小切口解剖调研”,让作品流淌着土地的原生气息。剧中被称为“悬崖村”的村落,就是我记忆中那个儿时曾需攀爬“手扒岩”出行的化屋的缩影——乌江源画廊的碧水带着撒金,吊水岩瀑布的银链悬空,鸭池河大桥如红色巨龙横跨山谷,这些熟悉的景致在镜头下既壮阔又亲切。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生活化的细节,绣娘们指尖翻飞的苗绣绞绣技艺,长桌宴上热气腾腾的乡土美食,青年们口中鲜活的方言苗语,甚至是智慧农业大棚里带着晨露的作物,都精准复刻了乌蒙山区的生活还原。这种真实不是简单的场景还原,而是创作团队用心、用脚丈量土地后,沉淀在影像中的故土温度,让每个从化屋走出的人,都能在画面中找到乡愁的落脚点。
这是一场非遗传承的“破圈”故事,是这部剧对故乡文化最深刻的注解。剧中毛晓彤饰演的苗绣传承人衮月亮,让我想起了故乡那些坚守针线的老绣娘,也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希望。苗绣作为乌蒙山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,曾一度困于“博物馆展品”的尴尬境地,而剧中衮月亮带领绣娘们的探索,正是故乡非遗传承的真实写照:从采麻、纺线的传统工艺坚守,到将“蝴蝶妈妈”纹样与现代设计融合;从直播间里用英语向国际买家介绍文化内涵,到让作品登上巴黎时装周的舞台,苗绣不再是陈旧的技艺,而是成为能让传承人安身立命的“指尖经济”。剧中260套定制民族服饰的色彩纹样变化,暗合着非遗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轨迹,这种“在发展中保护、在保护中发展”的理念,恰是故乡文化传承的核心密码。当看到苗绣纹样被解构成数字图案用于3D打印,传统银饰与智能穿戴设备结合,我深切感受到,故乡的文化从未停滞,而是在年轻一代的创新中获得了永续的生命力。
青春力量与故土的双向奔赴,勾勒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图景。剧中“乌蒙三棵草”的群像设定,让我看到了故乡建设者们的真实模样,秦俊杰饰演的麻青蒿,带着互联网思维返乡改造民宿,将悬崖咖啡馆、星空露营基地变成乡村文旅的新名片;衮菖蒲的智慧农业探索,吴艾草的电商助农实践,都是故乡年轻人扎根土地的奋斗缩影。这些故事没有回避创业的艰辛——资金链断裂的困境、技术瓶颈的阻碍、流量焦虑的迷茫,却更凸显了青年们扎根故土的勇气与韧性。他们不是悬浮的“救世主”,而是带着对家乡的热爱,将现代理念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的实干者。正如欧阳黔森所说,作品要展现“老百姓扬起的笑脸”,剧中当民宿客满、苗绣订单不断、村BA通过直播走向全国时,那些发自内心的笑容,正是故乡从穷乡僻壤到产业热土蜕变的最佳证明。这种蜕变不是外力强加的改造,而是本土青年与故土携手,用奋斗书写的振兴篇章。

乌蒙深处的剧照,图片来自网络
我作为一个深耕贵州地域艺术创作的游子,《乌蒙深处》让我深刻体会到,真正优秀的乡土叙事,既要扎根土地的真实,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视野;真正成功的文化传承,既要坚守传统的根脉,又要拥抱创新的可能。这部作品没有刻意渲染苦难,也没有夸大成就,而是以诗意现实主义的手法,展现了故乡在时代浪潮中的蝶变,让世界看到了贵州摆脱贫困标签后的新风貌。当镜头最后定格在青年们眺望远方的身影,我坚信地看到了故乡更光明的未来——那里有金山银山、青山绿水的生态之美,有非遗活化的文化之韵,更有青春奋斗的生命之力。
《乌蒙深处》不仅是一部电视剧,更是一封写给乌蒙游子的家书,一次对故乡文化的深情回望,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现实答卷。它让更多人看见乌蒙的灵秀与坚韧,也让我们这些游子,在影像中完成了与故乡的精神重逢。而这,正是乡土文艺最珍贵的价值——用艺术的力量,让故土的故事被一次次听见、被看见,让地域的传统文化在时代中生生不息。
作者简介:
陈顺林,1985年出生于贵州省黔西市新仁乡。
贵州省侨界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,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贵州美术家协会会员。


